这里很安静,仿佛时光在这里沉淀成了书卷。我的目光,被牢牢地吸附在了那位女创始人李继先的人像前。她的眼神,透过玻璃和岁月,依然清澈而坚定。我们的辅导员王富盈老师动情地讲述着她三十年前,如何在那个观念尚且保守的年代,怀揣着对烹饪与职业教育近乎执拗的信念,白手起家。

是啊,她哪里来的?对于一个已经化学反应方程式搏斗了一个月,偶尔会困惑于“食品加工”未来究竟能有多大天地的我来说,这个问题直击心灵。这些精密的科学,与人间烟火的“烹饪”之间,那条最动人的连接线究竟在哪里?
而在她的故事里,我似乎找到了某种答案。那是一种超越技艺本身的热爱与远见。她创办的不仅是教人“做菜”的学校,更是一座守护和传承“食之文明”的殿堂。这种由女性独有的坚韧与细腻融合而成的力量,比任何一堂课都更让我震撼。
带着这份新的感悟,我和同专业的几位同学聊了聊,我们的话题不再是“适不适应”,而是“如何理解”。
手上还带着课书本的杨天昊说:“这一个月,我最大的感受是‘科学才是美食的终极答案’。参观校史馆,像是给这一个月的学习加了一个‘精神底味’。我明白了,我们学的不是冰冷的加工,我们是在用科学延长美味的生命,是在用技术让地方特色走得更远。这让我对‘烹饪’这个词,有了更宽广的敬畏。”

我们的故事,才刚刚写下第一个标点。前方的路,有三十年的底蕴托底,有前辈的精神指引。我们大可以放下那一点点因身处“幕后”而产生的迷茫,专注脚下。用手中的数据,心中的热忱,去支撑起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,更安全、更美味、更富创意的“食”代。